当我奶奶都开始用小红书:搜索引擎们不妙了-快资讯
来源:

打开浏览器,输入百度,从检索出来的结果里翻找答案。

在遇到不懂的事时,这一系列动作已经成了下意识的反应,一种小学时期到现在养成的肌肉记忆。


(资料图片)

但是从去年开始,我一直在强迫自己改变这个习惯。

这并不是因为所谓的广告或者垃圾信息,而是在一次次一无所获之后,我得出了一个结论:传统搜索引擎,真的开始搜不到我想要的东西了。

举个例子,前两天我去看笑果的脱口秀,担心目的地不好停车,让朋友提前查一查。

结果,他没有打开百度,甚至都没有打开高德地图,而是直接打开了那个 app :

小红书。

当时我还有点纳闷:“这么具体的东西,小红书能搜得出来?”

五秒钟后,我被打脸了。

一个帖子指出了高德的错误,还提供了正确的路线,问题解决。

其实,把小红书当搜索引擎来用,正在成为很多网友的下意识操作。

再讲一个场景,如果你是上海人,港澳通行证约不上,现在应该咋办?

常规操作是去百度查,然后大概率会触发一个本地宝的回答,很古板,也很陈旧,归根结底还得你自己打电话问去:

但如果你在小红书上搜,就会直接网友总结出的一整套最新解决办法,包括时间地点注意事项,甚至嘱咐你不要戴美瞳:

这类回答之所以会让大家感觉更有收获,因为它们大多不是官方拟好的万能答案,而是很多普通网友基于亲身经历、困难、雷区总结出来的经验,面向的同样是普通群众。

只有普通人才更懂普通人,如果这类内容数量达到一个量级,就可以覆盖大部分人的需求,让你有一种万事万物都可以跑到小红书来问的即视感。

之前 AirPods Pro 想换新,不知道该怎么操作,一打开小红书,好多人争着“手把手”教我,说的都特细。

为了让你更好理解,很多用户还会在形式上卷起来,你做图文,他就拍视频。

你说把主要步骤说了,那我就把细节碾碎了给喂到用户嘴边。

不过,作为一个内容平台,相信大家原本在小红书上最多的操作还是下滑,阅读算法推荐给自己的新鲜内容。

但就直观感受,小红书就像一本实时更新的百科全书,事实同样如此,如今的小红书日均搜索查询量接近 3 亿次。

这种“盛况”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?

每一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,都希望被另一批人倾听,像小红书、抖音这类内容平台靠自身庞大的流量池+精妙的算法机制,正在不断满足大家这一精神需求。

首先是个性化,无论你有多少粉丝,无论你的问题再小众,在算法的捏合下,照样能很轻松的找到同好。

例如经常玩的 FIFA ,如果你是一个萌新,在 Web 1.0时代可能是找不到地方去发、去问的,但现在你在小红书上随便发发,就能引起小范围的讨论。

其次是生活化,不同于曾经的“精英”时代,走红像是一次大考。

想火?你要么得像宁财神、当年明月那样学富五车,要么得像罗永浩、 Papi 酱那样极致幽默风趣,又或者像老八那样极度出位,对自己够狠才行。

但现如今,哪怕是纯粹记录自己的生活,某个实用技巧,抑或是比如发发出去旅游的照片,写点游记,甚至是纯粹拍拍自己家的猫,互动一二?

很多时候,即使你的账号里只发了一条自己踩坑的经历,都有可能触动算法推流,被看见、欣赏、引起讨论、小范围走红。

这也就使得大量用户不会像大 V 一样顾虑内容质量和深度,但凡是看到什么有意思的事,发就完事了,然后再交由算法归纳整理就好。

最后当然就是变现了,一切优质内容,在脱离赚钱的前提下,都是空谈。

在小红书或抖音,一个一万粉丝的号,单条广告大概就可以报价 500,虽然不多,但在这个崇尚追求副业的年代,通过分享生活就能赚到小外快,也成了很多用户的一个“奔头”。

某潮流购物平台的产品推广说,在小红书上,有 2000粉丝就能接到不错的推广。

他们之前投放的一个账号粉丝只有 200多个,但因为某篇笔记阅读量非常高,投放这类账号还是能起到不错的引流效果,“那一次那个博主光引流就赚了一千多,这还不算推广费”。

更何况,在相对公平的算法机制下, 2000粉的目标似乎是可以够到的,这也就使得大量非自媒体从业者,在偶然尝到算法推荐的甜头后,也会很努力地去制作内容,包产到户,为平台的内容生态打工。

毕竟,一个够公平又没风险的鱿鱼游戏,谁不想去试一把,把你最懂的东西拿出来讲讲?

对比来看,曾经的百度经验和如今的知乎都陷入“创作者流失”的困境中。短期的为爱发电难以保证内容的持续产生,平台月活下降是迟早的事。

内容平台通过拿捏人类的生存需求和心理需求,极大的获取了内容优势,而内容优势又进一步满足了人类“偷懒”的心理,服务于其他用户。

那么问题来了,从海量互联网资源中高效获取信息这件事情,用搜索引擎是最高效、便捷的方式,很长一段时间内,大家也都是这么玩的,为什么逐渐开始选择内容平台了?

等等,用搜索引擎真的是高效的么?

现在的搜索引擎上,充斥着各种广告,还有需要用户加以辨别的、鱼龙混杂的信息。很多时候,你得练出一双慧眼,像侦探一样,一层层扒开干扰项,找到优质内容。

有时候,即便你已练就一双慧眼,也未必能找到优质内容。

在 Web 1.0时代,满足大家咨询需求的,是网站。

想玩游戏?搜 3DM 和游侠,想看新闻,去新浪搜狐,想查点专业知识,去道客巴巴,但现在情况不同了。

2020年人物有一篇文章《外卖骑手,困在系统里》,这篇文章堪称刷屏,各大媒体后续也都有一定程度的跟进,但是你在搜索引擎上是搜不到公众号原文的。

百度、必应、谷歌都是如此。

除非你用的是腾讯小儿子——搜狗引擎。

源是跟《人物》同根同族的《每日人物》↓

从商业化的角度来说,这无可厚非,因为内容对于平台来说是一道“护城河”,是一种商业资源。

不止是微信,淘宝、微博、抖音短视频都是拒绝被搜索引擎爬取的。

但这事最终落地到搜索引擎和普通用户身上,就很难受了:能索引到/搜索到的优质内容越来越少。

一方面是,能搜索到的优质内容变少,一方面是,大众对优质内容的要求更高了。

十几年前,大家还并不依赖互联网,对搜索引擎的需求主要是「引路人」,我想玩游戏,该去哪?想要听歌,该去哪?

过去的网民可能很难会想到,未来会有人专门在互联网上搜索别人的备婚经验来完成自己的婚礼。

在算法的推荐下,一些本不急迫的泛意图会被唤醒,然后再作用于这些社交平台(增加浏览量、提升月活等等)。

在新一套技术的培养下,人们的搜索需求变得丰富了,更多时候是有特定而精细的知识/生活需求。

让我们来简单感受一下。

比如你想要知道猫下巴有黑点咋回事?搜索引擎的回答看上去很努力,他们链接了专业兽医网站,邀请专业的医生回答,老实说,回答本身真没毛病。

但搜索行为之所以会被重塑,更深层的逻辑是: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个体的价值被放大,如今所见到的抖音、知乎、小红书、 B 站上的红人、大 V 、博主、以及 UP 主都是因此而产生。

所以,有限的内容链接,永远干不过无限的内容平台,一千个人搜索猫下巴的黑点,就有一千只不同的猫,和一千种需求。

比如我怎么去判断自己的猫是不是黑下巴?有没有图或者视频可以参考下的?我这个猫严重到什么程度了?我应该用药么?怎么用药呢?

但如果你在内容平台上搜呢?

你能看到一千万只猫的黑下巴,以及他们主人是如何治疗他们的,有不懂的细节,甚至还可以留言追问。

当然,这里也提一嘴,内容平台上照样有很多广告,需要做“柯南”。

怎么选,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。

当然,除了“大而全”的平台,还有些垂类平台可以帮助你获取信息。

仔细想想,互联网在普及之初最提倡共享,但在这个信息多到爆炸的时代,无数开放、共享的信息并没有最终聚合,而是被割裂在各自的岛屿上,等待我们这群老网民重新学习如何用 APP 完成信息检索。

它看起来并不高效,也不体面,但这样的趋势,已经不可逆转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X 关闭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大众公益网版权所有   备案号:豫ICP备20014643号-14   联系邮箱: 905 14 41 07@qq.com